现在位置:文章
服务大局 争创一流——2016年度创新创优获奖项目介绍(五)

 

编者按:为推进“服务大局 争创一流”创新创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放大创新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崇尚创新、参与创新、自觉创新的良好氛围。现将2016年度全市创新创优部分获奖项目简介进行摘录,供大家学习交流。

 

全国首创基于云技术的“互联网+联合审图”系统

市住建局  市行政审批局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图审查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应用“互联网+”思维,按照统一受理、在线审查、并联审查、集中反馈的原则,对规划、建设、消防、人防、防雷等施工图实行数字化联合审查,降低审图成本。

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一)坚持“互联网+”思维,强化试点的顶层设计。市住建局、市政务办以住建部“探索开展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工作”要求为契机,在全市推行“白图替代蓝图”和数字化联合审图工作。(二)坚持协同联合,创新审图方式。审图机构全部入驻市评勘中心,实现集中办公;在物理整合的基础上,应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施工图设计数据库,开发建成“淮安市建设项目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实现多个审图机构网上协同并联审查。(三)坚持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流程再造。优化审图流程,设立联合审图窗口,建设单位只需跑一次窗口,设计院网上申报图纸,五个审图机构的审查意见网上集中反馈,设计院网上回复意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现“一次性受理、一次性申报、一次性反馈”。

项目实施取得较好实际成效:数字化联合审图是我市首创的一场施工图审查革命。项目设计理念先进,技术路线正确,在优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能为勘察设计行业提高设计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过探索实践,优势日益显现。

一是异地办理。只要有互联网,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就可以办理审查手续、上传图纸、掌握审查进度、查看审查意见、回复修改图纸。二是提高效率。所有审查事项均在线操作,各审图机构可异地多点同时审查,缩短了审查周期,时限由原来的串联审图月内完成缩短至并联协同审图周内完成。三是节约成本。数字化审查不再需要提供纸质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审材料实现共享,报审材料和审查合格的图纸等存于数据库,审查、管理部门可随时通过网络调阅相关材料和审查流程等情况(涉密除外),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节省大量存储空间。四是防止阴阳图纸。电子签章的应用,保证了施工图的真实安全,同时实现了施工图防篡改的功能。从审图到施工现场的应用,杜绝了阴阳图纸。自20164月份全面实施数字化审图以来,截止11月底共审查项目1500多项,数字化图纸19万张,审查面积1900余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市的数字化审图率达到100%,全国建设工程图纸审查行业遥遥领先。

20161111日,全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姚晓东交流发言时介绍了我市互联网+审图的先进做法,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强、时任省长石泰峰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2016113日,建设部在长沙召开推动工程技术进步会议上,我市作数字化审图专题报告。

 

淮安市“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建设

市规划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遵循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核心理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建立了“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高度协调、统一权威的空间规划“一张图”。

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一)高度重视,前瞻部署。于2015年四季度启动平台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负责的“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由国内实力领先的三家单位联合承建我市平台建设项目。(二)深入调研,制定计划。通过学习外地开展的“多规合一”工作先进经验,系统调研了我市相关9个部门,征集功能需求,完善平台建设。为按时保质完成工作,按照既定计划,严格遵循“周计划、月汇报”的方式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推进情况。(三)总结经验,扩大成果。按照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要求及淮安实际需要,通过对工作模式和技术应用两个创新,建立了多规合一“淮安模式”,对全国“多规合一”编制和信息平台建设提供解决思路,具有示范意义。

项目取得较好实际成效:(一)优化空间,划定蓝图。通过冲突比对与差异协调,处置城规、土规两规现状用地差异图斑10万多个,实现城规与土规在空间片区上的无缝衔接;在规划区范围内建立了“二线三区”的城市开发边界体系。(二)开发功能,统一标准。基于当前规划信息化水平以及多部门发展需求,平台共开发六大功能模块。还特别开发了冲突检测、规划协调、合规审查、智能选址等辅助规划决策类功能。统一了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坐标系和用地分类标准。(三)合规审查,智能选址。以往建设项目需要两委会多次讨论协商,现通过平台一键就可以完成合规性审查。以往重大项目在前期选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通过平台预设条件实现智能选址,自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所有地块,进行方案比选,辅助科学决策。(四)协同预审,优化流程。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各部门在线协同预审,对未通过平台审查的重大项目开展部门会商,提高办事效率。在现有平台建设基础上,可将规划、发改、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审批表格,整合简化成一张表,通过功能拓展实现一站式审批。

20161031日,时任省委李强书记批示:总结江苏淮安跨部门规划合一改革经验,适时推广。市委姚书记指出:适时推动“多规合一”平台成果的进一步提升和运用,特别是用于项目评估、审批、管控,进而提高我市整个规划建设水平。目前,“多规合一”正积极融入“智慧淮安”建设,目前在规划馆开辟专门场地展示淮安规划成果。年后通过开发移动终端,为市民提供方便。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江苏网等媒体多次对该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报道。

 

创新“村级”审计模式

市审计局

2016年,为加强村级审计工作,市审计局对全市105个村居近三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一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表》和市纪委年度工作要点。三是满足群众希望通过审计,找出问题、规范村居财务管理,真正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需求。

项目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举全系统之力。充分调动了全市审计系统的力量。市局和9个县区局审计人员连同外聘的社会专业人员共150多人,组成了34个审计组分布在全市12个地区,协同作战。二是科学选择被审计村(居)。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先由县区审计局按照1:2的比例上报拟审计村(居)名单;后由市直相关部门联合筛选。三是运用大数据分析。集中提取了市直和县区相关部门与审计内容相关的基础数据,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相互比对分析,核实真假,发现了许多虚报冒领等问题疑点。四是探索交叉审计。对这次参审的9个县区审计机关,全部采取异地交叉审计。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减少了外界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交叉审计也使审计人员排除干扰、不徇私情,防范审计人员对问题隐瞒不报,促进了审计力度,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项目实施取得较好的实际成效:一是摸清了村级“三资(资金、资源、资产)”底数。该项目共对全市105个村居的11.65亿元资产、4.39亿元负债、4.34亿元收入、3.19亿元支出进行了审计,涉及1114个村民小组、41万辖区人口、978名村居干部。通过审计,掌握了被审计村(居)的“三资”情况,以及村(居)组织在财务管理、政策落实、基层民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二是纠正了违规违法行为。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4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35亿元。审计期间,向市纪委移送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06份,涉及金额1.25亿元。根据市纪委初步查处结果反馈情况,已收缴违法违纪款项328万元,处理199人。其中:党纪处分17人,立案调查79人,约谈103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目前审计发现的其他案件线索还在进一步查办当中。三是提出了村级管理建议。针对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我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目前正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以市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名义出台规范性的制度文件。

项目的经验做法被《中国审计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审计厅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分管领导、市纪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16102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调研会上,我就村级财务审计的有关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开发大数据平台强化市场主体全程监督

市工商局

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后,极大地激发了创业热情,目前全市市场主体已达34万户,日均新增超过150户,但也出现少数市场主体未取得许可审批的情况下违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引发一定社会矛盾、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从根本上实现“放与管”的有效衔接,2016年以来,市工商局局牵头开发大数据平台,强化市场主体全程监督,得到省工商局的高度肯定和推广。

项目的推进措施是:(一)建章立制,提供保障。6月份,率先在全省制定“双告知双承诺”《实施意见》。8月份,提请市政府正式出台《市场主体部门联动监管办法》。同月,提请市政府正式出台《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施意见》,对2大类各9小类行业分别实施“住用商”允许类、禁止类清单管理。(二)细化配套,夯实基础。为打通部门信息孤岛、实现许可和监管有效衔接、信息共享,3月份以来,4次会同市审改办、市政务办、市经信委等部门,进行会商会办,专题研究开发上线大数据平台事宜;6月底,召开44个部门计150余人参加的平台部署会议;71日,平台正式上线。(三)加强监管,联合惩戒。6月份,研究开发“双随机一公开”专门软件,支撑随机抽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法组织开展企业公示信息等专项抽查。7月初,将1.8万户未按期申报年报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限制办理变更登记,带动相关部门同步实施银行信贷、工程投标、评先评优等限制。

项目的实际成效体现在:(一)实施告知,明规章于前。通过向申请人实施主动告知,提醒申请人纠正认识偏差,一旦违法失信经营后,将按承诺接受约束和惩戒。至11月底,全市共实施事前告知1.7万户。实施“住用商”清单管理,打开了存量住所资源释放的“通道”,也避免了因非法“住用商”所带来的扰民、安全等问题。(二)加强监管,施严管于中。44个许可审批和监管部门主动在大数据平台上认领“先照后证”市场主体信息,及时将其纳入本部门帮办许可和监督管理范围,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盲区。至11月底,市本级平台已归集登记信息1264条、许可审批信息274条、行政处罚信息312条。(三)联合惩戒,重严惩于后。通过大数据平台运用,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效能逐步显现,一批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和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均在不同领域受到了相关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因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到变更登记等限制的约600户。

平台上线后,初步实现相关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共享,支撑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全过程监管。平台归集的数据,自动导出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进行公示,基本实现了许可与监管“一张网”运行的目标要求。省工商局王元慧局长充分肯定并作专门批示。湖南常德、山东日照、江苏泰州等地相继到我市考察学习平台建设情况。《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就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