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更富质感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央视《记住乡愁》的主题曲响起,将我的思绪带回儿时记忆中的绿水环绕的村庄。父母依然年轻,邻里亲友也都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下,是那么有活力,那么慈祥柔和,就如同早春的细雨,滋养着我儿时的光阴。一声嘀响,我收回思绪,看到了钢筋水泥房,听到集镇的喧嚣,以及残阳里孤寂老人的长影。这就是我走访帮扶的淮安区车桥村。

车桥镇,地处淮安之东,距县城约五十华里,建于何时,无从稽考,但在汉唐时期已初具规模。上世纪三、四年代十分繁华,有“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说。更让人记住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这里打响“车桥战役”,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让古镇声震全国。八、九十年代,小镇依然繁华。只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人们很难在土地里刨出更多的“金子”,小镇也被空心化、老龄化包围,失去了往日里的热闹。我的服务对象刘进江,一家四口,自己和妻子打工,小孩当兵,还有一个老母亲,家里新建了两层洋房。我和他交谈,说的最多的是村里没有人,孩子当兵结束也不会回来了。车桥距离我老家三十华里,老刘就像我老家的“润土”。他们的担忧何其的相似? 如何让这片土地留得住人,如何让乡村更像乡村?

要让乡村更美丽。乡村美在自然。首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只能是空中楼阁。城市必须反哺农村,不能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

要让土地更值钱。土地只有创造人们相适应的财富,人们只可能留得住。要两手抓,一手抓农业,推进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让土地变成“金”;一手抓工业,引进绿色、节能、生态企业,让群众创业不离乡、就业不离土,让农村不再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要让农村更有味。乡土乡情最入味,村规民约最直接,乡贤最有说服力。要让落叶归根的“贤人”发挥作用,要让传统的文化滋养年轻一代,让造福桑梓、守望邻里的纯朴之风留住一代又一代人。

让乡村更像乡村,让农民更加幸福,让乡愁更有质感。(市食药监局  颜士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