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有效实施精准脱贫的调查报告

市法院117名副科级以上干警,“一对一”结对帮扶涟水县灰墩办事处大胡村、天鹅荡村117个贫困户,通过全面调查,了解到45.3%的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中17.1%的贫困户家庭成员有1人或以上患有重特大疾病,病种主要集中在癌症、肾脏、心脑血管疾病、重症残疾等,28.6%贫困户家庭成员有1人或以上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在所有贫困户中呈现出占比大、脱贫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全面落实扶贫攻坚“一个不少、一个不落”总体要求,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因病致贫返贫原因分析

1.医疗费用支出较高。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成本大幅提升,导致家庭医疗费用增多。另一方面,镇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医院级别越高,住院费用,医疗收费越高,就医成本越高。

2.其它隐形支出较大。因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在治疗期间需要家人照顾护理,其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等费用支出相当大。部分重症患者还会出现久治不愈,长期维持治疗,相关费用同步增长。

3.重病报销比例不高。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重在基本用药、基本治疗、基本支付,虽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但越是大病、越是在高一级医院就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越低,自付费用普遍很多。

4.稳定收入来源减少。一个家庭有人身患重大疾病、重症残疾、特殊慢性疾病等,因患者本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家人照顾,导致家庭劳动力下降,家庭收入大幅减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

5.卫生防治意识淡薄。随着环境破坏恶化,很多群众缺乏健康防范意识,加之有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习惯不良,不注意饮食搭配和卫生,容易得病。很多人不能认识到定期体检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小病久拖不治,逐渐恶化成大病。

二、现行帮扶救助体系存在不足

从总体上看,因病致贫返贫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与社会帮扶救助体制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等有很大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

1.监管防范体系不健全,无法做到防患未然。因环境恶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重特大疾病得病率不断提升,而现行医疗体系仍显不足,预防和管控机制仍不健全,无法做到防患未然。加之多部门联合管控体系尚不健全,无法做到防患未然、多维管控,因情施策、精准帮扶措施仍显不足,贫困户抗重特大疾病风险能力较小。

2.帮扶救助体系不完善,无以实现精准到位。虽然有新农合和大病统筹,但是对于重特大疾病的实际报销比例还是较低,且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门诊费、交通费等不在报销范围,看病检查费、检验费、非医保药费等,都不在报销范围内。由于乡镇医疗水平有限,患者需要到省市大医院才能就诊确诊,这就增加了交通费、陪护费等,也是无法得到救助的支出部分,存在一旦得病,全家返贫现象。

三、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维“因病致贫返贫”管控体系。

1.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掌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基础数据信息,整合民政系统的低保信息、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信息、残联的残疾人家庭信息等,建立完备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为分类救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

2.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全面了解掌握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社会救助项目、救助频次和金额等信息,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收入信息和救助信息,动态管理、分类施策。

3.建立多维管控机制。建立健全一站式补助救助服务平台,整合扶贫、卫生、民政、人社、残联、红十字会等多个部门力量,实施救助资金和惠民政策统一调度、整体落实,防止部门间各自为政。形成部门间信息共享,资料互认,多维管控。

(二)构建多层“因病致贫返贫”救助体系。

1.扩大救助范围。不断提高参合贫困家庭门诊慢性病报销和大病住院报销比例;尽量减免此类病种产生的床位费、诊查费和注射费等;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把易发大病、慢性病全部纳入大病统筹范围;每年对贫困户家庭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做好重大疾病防控,早发现、早治疗。

2.拓展救助渠道。整合政策救助和社会捐助资金,建立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救助专项基金,健全管理制度,专门用于因病致贫特困家庭的重点救助。减少新农合基金、医保基金、民政救助基金在一般性疾病方面报销支出,腾出资金用于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对重特大疾病,采取单病种付费方式,由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共同分担。将一定比例的扶贫资金,专款用于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形成“扶贫+医疗保险”机制,增加抵抗风险能力。

3.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提升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心,真正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模式,预防小病拖成大病。

(三)构建多方“因病致贫返贫”防范体系。

1.提高自主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健康素质,加大农村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健康防病意识,降低发病率。

2.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因病致贫家庭成员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提高贫困家庭自救脱贫能力。对因病致贫家庭劳动力组织免费的且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家庭自力更生的能力。出台有关政策,为因病致贫家庭搭建好就业平台,支持因病致贫家庭积极创业脱贫。通过土地入股形式,解决因病致贫没有精力和能力从事农业生产问题,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股权”收入。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首先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适当提高医疗养老金水平。其次是增加保险保障能力,强制推进安全生产保险种类,解决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再次是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将住院治疗过程中必要的救治药品和检查项目纳入报销范围。

4.加强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开展节日走访慰问和捐款捐物,提升“一对一”帮扶成效,不断缓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实行民政救助兜底保障,能纳入低保的尽量纳入低保,实在达不到低保条件的,应参照低保对象享受相关政策,减少家庭非生产性支出。(市法院院长  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