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基层精准扶贫应先拿“因病致贫”开刀的建议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病倒一个人,塌下一个家。”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垮了不少家庭,使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屡屡上演。

一、帮扶村因病致贫基本情况

今年市“三进三帮”活动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到涟水县黄营乡、机场产业园区等农村挂钩帮扶村开展大走访,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夯实精准扶贫基础,从前期调研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导致我市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涟水机场产业园区尹荡村,从目前走访的43户贫困来说,有34户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黄营乡严港村走访的32户贫困户中,有25户属于老人自身有病花去大量资金导致家庭贫困或家中子女生病丧失主要劳力致贫;黄营乡北集居委会低保户有78户,其中Ⅰ、Ⅱ级残疾人数近50人。此外,通过了解这种情况在农村贫困户中比较常见。可见,疾病是贫困人口脱贫最大的“拦路虎”。

二、因病致贫的基本原因和村民诉求

从调研走访情况看,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就医观念尚未改变。常常出现村民小病拖着不治或者诊治不当,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最后不仅需要付出巨额的医疗费用,而且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或者需要长期康复治疗而致贫二是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较低。虽然村民购买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享受不到最高比例的报销额度,需要自己承担的部分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开支;三是医疗服务水平差别化。农民一旦得了大病,心里面往往更信赖市区三甲医院的医疗保障水平,但是这部分患者很少有能够出具县区医院的转院证明,导致报销比例比正常报销比例低20%左右。

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对于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存在四方面诉求:一是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乡村诊所的医生专业院校毕业的很少;二是扩大报销药品的覆盖面,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治疗或者短期花销较大的疾病;三是提高市县两级医院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四是畅通县级医院之间、市县医院之间的报销渠道。

三、防止因病致贫的帮扶建议

一是摸清因病致贫人口。深化“三进三帮”大走访机制,市县两级卫计委、人社、医院等部门联合各走访单位以及“阳光扶贫”等,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核实,围绕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大病、常见疾病、慢性疾病等进行逐户逐人的调查,全面摸清患病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诊疗路径、医疗费用等情况,制定因病致贫人口健康卡、健康档案,建立健全因病致贫人口管理数据库。

二是实施分类救治方案。全面开展分类救治工作,确定一些重大疾病定点就诊医院,明确定点医院单病种付费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对患有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集中救治。对患有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管理和维持治疗。

三是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将一些高药价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对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保障措施,探索建立贫困人口精准的兜底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门诊和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实行门诊慢性病补偿政策,减轻慢性病患者费用负担。

四是优化医疗服务机构。定期组织农村群众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控制病情,将病症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小病拖成大病。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机构和设施,加大农村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保障,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体系,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的医生到基层医院锻炼;遴选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一对一帮扶,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五是借助社会慈善力量。开展大病社会救助工作试点,聚集社会资源聚焦精准扶贫,呼唤慈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更加关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体。(市交通运输局  组织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