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文章
多读书是担重任的一种刚需

一个时期以来,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怕读书、厌读书,读书学习短板,“饥渴感”不浓,其“铺子里”呈现大面积“缺货”现象,饱受诟病,舆论哗然。

有鉴于此,《人民论坛》曾经作过专门调查:从万名党政官员阅读状况“每周阅读时间”的问卷中,33.4%的官员回答03小时,27.6%36小时。也就是说,有6成以上官员1周读书时间不到6个小时,竟然连168个小时的零头都不到。

无独有偶,前不久某市级单位也有同样调查,其结果显示:处以上领导干部的人均年度读书量仅3.6本,基层干部只有3.2本,还赶不上全国成年人均年度读书量7.86本。这不禁使人担忧:领导干部读书量如此之低,患上了“恐学症”,焉能担重任?应当肯定,对于担当重任者而言,读书学习是一种刚需,没有读书学习习惯养成的领导者是不称职的领导者。

众所周知,书系知识载体。对领导干部来说,多读书是慎思明辨,鉴别虚实,陶冶情操,升华气质,修养品德,培根固本,坚定理想信念,积累人生智慧,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执政能力的第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开展学习运动时也曾明确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熟悉的东西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并且告诫全党: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正因如此,在新的形势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不懂、不会,不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我党把提升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之举,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时代呼声、使命要求。美国学者贝克说:“要是你今天毕业而不打算在明天继续学习的话,从后天开始就犹如没有受过教育。”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向广大青年们提出“三项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孙中山说,他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他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刀不常磨要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三分成就,七分读书”等等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读书的重要,学习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遗憾的是,当今有些领导干部总是不拿读书学习当回事。有的读书静不下心来,“三天打雨,两天晒网”,动辄以工作忙、公务多为借口,动辄以身不由、抽不出时间为托辞,反正能找到“挡箭牌”的,就可以把读书从工作、生活和业余时间中挤掉了,就可以不读书少读书了;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科班出生,肚里有的是“墨水”,有一定的“知识内存”和实际工作经验,习惯于用“旧船票”上“新船”,不读书照样干工作;有的认为读书学习枯燥无味,已经“做官掌权”了,“有了几把刷子”就不必再去做学生了,“老底子”还能抵上一阵子,因此靠“啃老本”度日,不屑于读书;还有的把读书当成“累赘”“苦差事”,觉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是个“软任务”“自由职业”,而不是“硬指标”“规定动作”,既不影响“升迁”,又无关“政绩”,干吗非要硬着头皮去读书,何苦来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显然与领导干部的职责使命相悖。

不可否认,现今条件下的各级领导干部均处在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中,工作千头万绪既繁杂又琐碎,面对的形势任务既复杂又艰巨,敢担当,责任重,压力大,空闲少。有的加班加点常态化,每天像钟摆一样连轴转,眼睛一睁干到熄灯,脚后跟踢着后脑勺,寝不安息,夜不能寐。有的成年累月“白加黑、五加二”,有时忙得两腿抽筋,腰也直不起来,想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可谓“殚精竭虑、日理万机”。再过份强调大家 “上书山”“入学海”,手不释卷,坐拥书城,用闲功夫去博览群书,成为文化GDP的突出贡献者,显得勉为其难,有失公平,也不现实。但读书学习是把“时间的水从海绵中”挤出来的,谁都有个“车上、枕上、厕上”和茶前饭后的“黄金时间”,重要的是,是是否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读书学习的。如果在领导工作中合理掌控时间分配,赋予读书学习应有的位置,主动培养和提升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忙里偷闲“随手翻翻、闻闻书香”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实践证明,谁能经常静下心来读点儿书,谁的“累”就能得到舒缓,心怀就会得到散淡;谁的读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高,花的工夫多,谁的长进就快;谁的“电量”充的足,“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到日积月累,谁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开卷有益”嘛。反之,长期远离“书香”,其精神 “空巢”,内心孤独、语言表达和肢体活动能力受限,并且他的思维、想象、见解、分辨与判断等知识素养就不能精准地得到拓展与发挥。

 实际上,即便有些领导干部一心想把工作干好、干出成效,但“铺子里缺货”,其结果只能造成蛮干、瞎干,就像没头的鸟,空中乱撞乱飞一通,到最后还弄出了乱子。由此而言,任何的一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读书方式,也达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执政能力的提升,甚至败坏社会风气。从近些年少数领导干部正能量不足,负能量有余而导致的作风任性、举止粗俗、斯文扫地、雷人雷语的行为中就不难看出其平日里读书少,头脑简单。总而言之,领导干部不注重抓紧读书学习“充电补脑”,不懂得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含金量”,就难以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业绩,就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更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

 需要提及的是,根据资料显示,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翻一番,在20世纪前期30年翻一番,在20世纪后期5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则更加呈现加速增长趋势。与知识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相对应,知识老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比如,工程技术人员所学知识正以每年7%10%的速度老化;高技术领域知识老化的速度已达到每年15%20%。如今,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韩国成年人的人均年度读书量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美国50本,以色列64本。而相比之下,令我们感到惭愧的是,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领导者,面对本领危机、知识迅猛老化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再不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沉住气、静下心多读书行吗?

提倡多读书还要善读、择读,古人讲:“善学者,须择书。”当下各类出版物目不暇接,各种纸质书、电子书良莠混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首要的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之书,从这些共产党人的经典中学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体会到历史重托、社会责任和提升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自已的人格、修养和事业达到新的境界。同时,也需要广泛涉猎一些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法律等增强个人本领并给人启发的书,做到精通本职的、熟悉共同的、掌握应知的、了解相关的,从而为打牢成事立业的知识功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无数事实表明,多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读书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乌申斯基说过:“书籍对于人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对于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是无用的。”历史上有作为的仁人志士的实践启示我们:读书贵在创新、贵在运用、贵在超越。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探寻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领袖重视读书、善于读书、酷爱读书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一个将是全新的知识,全新的科学,全新的理论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实施领导工作的挑战和难度明显加大,而履行好职责,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知道,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等于本领,经历不等于才干,职务不等于素养。只有牢固树立读书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的理念,常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条道,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紧迫意识,不断从书海中汲取营养,做到“铺子里的货”常进、常新,“鲜货”不断,做官才有才气,做人才有灵气,做事才有底气,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孙道权)